首頁 > 新聞 > 經濟 > 吉林遭遇臺風三連擊 “梨樹模式”扛住了

手機版百姓熱線
空白

吉林遭遇臺風三連擊 “梨樹模式”扛住了

2020年10月25日 07:28

正值秋收,全國產糧五強縣之一的吉林省梨樹縣今年的玉米產量格外引人關注。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梨樹縣視察黑土地保護利用時強調,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另一個原因,立秋以后,地處內陸省份的吉林,半個月內連續(xù)遭受三場臺風襲擊,最大陣風達11級,“梨樹模式”種植的玉米還能豐產嗎?今天,梨樹縣公布的一組測產數(shù)字令人振奮,13萬公頃示范田平均畝產超900公斤,預計比常規(guī)種植地塊增產10%以上。

這是吉林一號衛(wèi)星拍攝的遙感影像,中心點位于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qū)。從臺風過境后的對比影像可以看到,地圖偏白的部分是倒伏玉米,顏色較深的是仍處于正常生長狀態(tài)下的玉米。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梨樹模式”種植地塊玉米受風災倒伏面積占播種面積的2%,而常規(guī)種植地塊的倒伏面積達18%。特別是毗鄰“梨樹模式”的地塊,這種對比更加明顯,農戶張淑霞家的1公頃玉米發(fā)生重度倒伏。

梨樹縣郭家店鎮(zhèn)青堆子村 張淑霞:原來不相信這個秸稈覆蓋在地還能打好糧,跟人家一比上老火了,人家都在那站著,咱這個一望無邊啊,一個“站崗”的都沒有,全趴下了。

黑土是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東北黑土地支撐著全國四分之一的糧食產量。梨樹縣地處松嫩平原黑土核心區(qū),過去由于風蝕水蝕、過度施肥等因素,土壤有機質含量呈逐年下降態(tài)勢。2007年,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和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共同創(chuàng)建“梨樹模式”。

“梨樹模式”是將各項保護性耕作方式整合起來的農業(yè)技術。秋收時將秸稈覆蓋還田,給黑土地蓋上一層被子。春耕時采取輪作、少耕、免耕等辦法,減少耕層破壞,達到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的效果?!袄鏄淠J健毖邪l(fā)基地已實施保護性耕作14年,實驗地塊,每平方米蚯蚓數(shù)量增加到100條以上,土壤有機質增加1.68%,玉米根系下扎深度達到1.2米。在“梨樹模式”研發(fā)基地,專家在黑土地剖面有了新發(fā)現(xiàn),在玉米根系分布范圍內,蚯蚓孔洞又向下延伸半米。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研究員 關義新:顯著地提高了它的抗旱抗?jié)晨沟狗芰?,能夠使黑土層的退化大幅度減緩,讓黑土不再變薄,地會變得越來越肥沃。

這里的示范田經過逐年改造,低中產田變成了高產田,“梨樹模式”已趨成熟。今秋測產,最高畝產1039公斤。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興林:因為疫情的影響,播種推遲了20天。玉米在生長的中后期,連續(xù)三場臺風對產量影響是很大的。盡管在這么不利的條件下,我們仍然達到了畝產噸糧。

今年秋收,許多與“梨樹模式”壟挨壟、地挨地的農戶見證了保護性耕作的增產高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視察時,把黑土地比喻成“耕地中的大熊貓”。為了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得以深入實施,2021年,吉林省“梨樹模式”推廣將達到186萬公頃,占玉米耕作面積的46%。目前,“梨樹模式”還推廣到黑龍江省賓縣等5個縣。

[ 本作品中使用的圖片等內容,如涉及版權,請致電。確認后將第一時間刪除。聯(lián)系電話:0433—8157607。]

延邊信息港 / 延邊廣電客戶端
標簽: 梨樹  梨樹縣  玉米  模式  黑土地 

信息廣場

登錄天池云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