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
汪清縣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在漫長的歲月里,積淀了深厚的文化遺產,中國朝鮮族農樂舞便是其中的典型,2009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月17日,紅色延邊心向黨 砥礪奮進新征程——2021“V游延邊 發(fā)現(xiàn)精彩”媒體采訪團走進汪清縣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一股濃厚的民俗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刻有“農者天下之大本”的農旗,以白色為主的農樂舞服裝,鉦、長鼓、圓鼓、小鑼等農樂,葫蘆瓢、草編等各式各樣的象帽……這些實物將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文化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追根溯源、發(fā)展演變、表演形式、傳承保護,大家跟隨講解員的腳步一路聆聽,一路贊嘆。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歷史悠久,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成為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汪清縣是中國朝鮮族農樂舞的發(fā)源地,1928年,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在汪清縣影壁砬子首次亮相,經歷近百年的發(fā)展演變,農樂舞成為了增進文化認同、維系民族情感的紐帶。
傳承民俗文化,汪清一直在行動。本著“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的思路,按照“政府主導、部門主抓、多方協(xié)調”的原則,從2006年起,汪清縣通過開展非遺保護進學校、進企業(yè)、進鄉(xiāng)鎮(zhèn)、進社區(qū)系列活動,相繼在幼兒園、學校以及企事業(yè)單位、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村屯、民間藝術團體成立了36個農樂舞培訓基地,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樂舞保護、傳承和弘揚,掀起了全民共同參與農樂舞(象帽舞)保護工作熱潮。
同時投入資金為各培訓基地配備設備、設施,通過集中培訓等模式,擴大了農樂舞普及范圍,目前已培養(yǎng)出一大批農樂舞后備人才。此外,2012年8月,汪清縣成功舉辦了慶祝建州60周年農樂舞(象帽舞)展演暨最大規(guī)模象帽舞表演挑戰(zhàn)吉尼斯世界紀錄活動,以1050人的有效成績成功挑戰(zhàn)吉尼斯世界紀錄。2017年3月,汪清縣象帽舞藝術團還走進了人民大會堂演出,并獲得一致好評。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2015年開始建設,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投入3100萬余元,2019年投入使用,每年接待參觀者5000余人。6月18日,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將正式揭牌。6月30日,我們將舉辦多彩汪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作為非遺傳承陣地,今后我們會多做一些文旅融合的產品,讓更多的人走進展館,了解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蓖羟蹇h農樂舞傳承保護中心主任孫智強說。
傳承民俗文化,守護精神家園。如今的汪清縣,正在保護文化遺產,堅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