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白洞、蟲洞都是宇宙中的特殊極端存在,它們的共同點為:都是引力導致的極端結果,遵從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簡稱場方程),公式表述如下:
這個公式的推導過程很復雜,這里就不展開說了。雖然這三個“洞”都是由于引力場導致的,但性質卻完全不一樣。它們到底是什么,躲在哪里,分別了解這幾個“洞”后就知道了。
黑洞簡單地說,黑洞就是物質壓縮到極限產生的一種奇異現(xiàn)象。理論上任何物質都有可能壓縮到極限,從一個原子,到一個星球,只要壓力足夠大,都有可能成為一個黑洞。這個壓力要多大呢?沒有一個具體數(shù)值,但物質被壓縮的極限是有公式計算的。
這個公式就是史瓦西半徑公式,表述為:R=2GM/C^2。這里的R表示史瓦西半徑,G為引力常量,M為物體質量,C為光速。這個公式是1916年天體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根據(jù)愛因斯坦剛發(fā)表不久的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場方程推導出來的。
這個公式的意義就是,任何物質只要被壓縮到自身質量的史瓦西半徑以內,就會發(fā)生奇異變化:所有物質會無法避免地墜落到核心的奇點上,并以史瓦西半徑為界形成一個球狀空間,這個空間具有無限曲率,任何物質一旦進入這個空間就再也無法逃逸,只能墜落到中心的奇點上,連光也不例外。
這個史瓦西半徑有多大呢?根據(jù)公式計算,一個氫原子質量約為1.674*10^-27kg(千克),其史瓦西半徑就是約2.48*10^-54m(米);地球的質量約為6*10^24kg,史瓦西半徑約為8.9mm(毫米);太陽的質量約為2*10^30kg,史瓦西半徑就約為2964m。
科學家們認為,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通過接近光速的粒子對撞,巨大的壓強有可能制造出原子級別的微型黑洞。這種想法還只是存在理論上,這種微小的黑洞目前尚未能捕捉到。理論上,宇宙大爆炸時期會留下許多微型黑洞,根據(jù)霍金輻射理論,原子級黑洞會瞬時蒸發(fā),因此至今還沒有發(fā)現(xiàn)這種微型黑洞。
宇宙中,已發(fā)現(xiàn)最小的黑洞在太陽質量3倍以上。這些黑洞都是大質量恒星在死亡時,內部發(fā)生熱核失控,引發(fā)超新星大爆炸后,極端的壓力將核心部分物質壓縮到自身質量的史瓦西半徑中,從而成為一顆黑洞的。
一般認為大于太陽質量30~40倍的恒星,死亡時會直接留下一顆黑洞。宇宙黑洞的形成原因,還有大質量天體的碰撞、吸積,超過質量臨界點而坍縮形成。比如中子星通過吸積,質量超過奧本海默極限,就會被壓縮成一顆黑洞。
理論上因為黑洞質量都在核心的奇點上,而那個奇點無限小,這樣黑洞就被理解為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曲率無限大,熱量無限高。這4個無限的前提是體積無限小,才導致后面三個無限的出現(xiàn)。
黑洞曲率無限大,是指史瓦西半徑內,其臨界處又稱為黑洞事件視界。所謂曲率就是質量導致周邊時空的扭曲,表現(xiàn)為引力。在距離遙遠的地方,其引力依然遵循萬有引力定律,是與質量成正比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與任何天體的引力是一樣的。
由于黑洞史瓦西半徑內引力無限大,任何靠近黑洞的物質都會被“吃掉”,有去無回,因此黑洞就會變得越來越大?,F(xiàn)在宇宙中發(fā)現(xiàn)最大的黑洞,名為SDSS J073739.96+384413.2,質量是太陽的1040億倍。
這就是黑洞的前世今生。
中子星變黑洞的過程中子星是目前宇宙中發(fā)現(xiàn)密度僅次于黑洞的天體,是中大質量恒星,也就是約8~30倍太陽質量的恒星,在演化后期發(fā)生超新星大爆炸后,核心部分留下的一個致密的核。
這個核的半徑只有約10km(千米或公里),密度高達1~20億噸/cm^3(立方厘米),表面壓力達到10^28個大氣壓,比地形壓力大33萬億億倍,比太陽中心壓力大3.3億億倍。
中子星的質量一般維持在太陽質量的1.44~3倍左右。根據(jù)泡利不相容原理,小于太陽質量1.44倍時成不了中子星,只能成為白矮星,由電子簡并壓支撐星體形態(tài);而中子星則依靠中子簡并壓支撐著重力壓,保持著中子星形態(tài),當質量超過臨界點時,中子簡并壓就無法支撐重力壓力,從而中子星無法保持星體形態(tài),很快坍縮成一顆夸克星或黑洞。
由于中子星引力巨大,會將周邊附近的天體或星際物質不斷吸積到自身,不斷增加質量,因此蛻變成更致密天體的可能性很大。
夸克星還是一種理論假想的存在,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這種天體,所以,一般認為中子星超過奧本海默極限會直接坍縮成黑洞。奧本海默極限就是中子星探索的質量臨界點,這個臨界點目前還沒有準確定論,科學界經過觀測發(fā)現(xiàn)和理論推算,一般認為在太陽質量的2~3倍之間。
黑洞是恒星(或任何天體)的頂級尸骸,就是任何天體變成黑洞后就到頂了。
白洞白洞是與黑洞正好相反的一個理論猜想,只是物理學家們根據(jù)愛因斯坦場方程假設的一個數(shù)學模型。迄今為止,白洞還沒有被觀測證實。這個模型的基本定義是,黑洞不斷吞噬宇宙物質,白洞卻正好相反,不斷向宇宙中噴射出物質。
理論上黑洞和白洞都是宇宙中的極端天體,黑洞的引力無限大,白洞的排斥力無限大,它們都有一個封閉的邊界,進入黑洞視界的物質是有去無回,連光也不例外;而白洞的視界不允許任何物質進入,只出不進,同樣連光也不例外。
因為白洞還只是理論上存在的一種假設天體,因此白洞的成因說法不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宇宙大爆炸開始時,由于爆炸不充分不均勻,一些沒來得及爆炸的致密核被拋射出來,這些被拋出的致密核仍處于奇點狀態(tài),只是爆炸延遲了,有的延遲了100多億年才爆發(fā),這種爆發(fā)就是白洞。
類星體核心巨大的引力源就是一個白洞,噴發(fā)出的物質與周圍物質發(fā)生碰撞,不斷迸發(fā)出高能射線。
除此之外,還有幾種觀點:之一,白洞是黑洞的“反演”,就是當黑洞坍縮到了極限會發(fā)生質變,也就是反坍縮爆炸,由此從向內吸積能量轉化為從核心向外噴發(fā)能量;之二,就像宇宙中存在著正負物質一樣,白洞和黑洞是宇宙中的正洞和負洞,一個釋放能量,一個吸收能量,性質相反。
還有觀點認為,黑洞吸收的物質,會從另一端的白洞噴發(fā)出來,連接黑洞和白洞的這根管道就是蟲洞。黑洞和白洞有可能處于相同時空,但距離遙遠的兩個區(qū)域,也可能分別處于正反不同性質的兩個時空。
不過這些理論迄今為止,依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為沒有觀測到蟲洞的真實存在。那么蟲洞到底存不存在呢?很難說。科學發(fā)現(xiàn)的最大樂趣,莫過于根據(jù)理論提出的預言,最終被證實真實存在。黑洞和引力透鏡就是這樣被發(fā)現(xiàn)的,白洞會被發(fā)現(xiàn)或最終被否定嗎?我也不知道。
蟲洞蟲洞也是根據(jù)愛因斯坦場論提出的一種預言?!跋x洞”這個概念最早于1916年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じトR姆提出,后來,愛因斯坦和納森·羅森兩位物理學家對這個理論進行了完善,因此人們又把蟲洞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也叫時空隧道,意指連接兩個遙遠時空的多維空間隧道。
這種時空連接很可能會連接到“嬰兒宇宙”,也就是宇宙誕生后不久剛剛誕生星系和恒星的時期,這種時空距離我們有138億光年,甚至更長。
通俗地說,蟲洞猶如高速路或火車穿越山峰的隧道,如果沒有這個隧道,要到山的另一面就需要翻過山巔,或彎許多路,而穿越隧道就近很多。因此蟲洞被認為是宇宙空間存在的“捷徑”或“抄近道”,有了這個捷徑,就能夠實現(xiàn)遙遠時空的瞬時轉移,比如很快到達嬰兒宇宙,到達目的地所需時間相對不走捷徑,就會超越光速許多倍。
但這種“跨越”并沒有增加速度,只是“抄了近道”,不違背光速極限的原則。因此,蟲洞穿越是人類突破速度瓶頸,或者說突破光速藩籬的一個可能選項。但蟲洞也像白洞一樣,還只存在于科學幻想和理論猜想階段,并沒有發(fā)現(xiàn)真實存在,未來能不能發(fā)現(xiàn)或利用,也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
有關蟲洞的成因,也有多種說法。比如前面說的,黑洞與白洞之間存在一個物質輸送管道,就是蟲洞;還有白洞和黑洞碰撞,會形成蟲洞等等。
總體上說,蟲洞是巨大引力場作用下形成的時空漩渦,巨大質量的天體旋轉及其相互作用過程會對時空造成扭曲,形成時空漩渦或陷阱。這有點像海水中的巨大漩渦,無處不在但又轉瞬即逝,有些漩渦能讓兩個相距很遠的局部瞬間離得很近,這種時空漩渦在宇宙中就被稱為“蟲洞”。
由于蟲洞具有不確定性和轉瞬即逝的性質,即便發(fā)現(xiàn)蟲洞真實存在,能否利用也頗有爭議。有人認為,只有負能量或暗物質能夠維持蟲洞的穩(wěn)定。而負能量和暗物質在目前也還是一種理論假設,人們并不清楚這些玩意到底是什么。
因此,蟲洞穿越現(xiàn)在還只是個科幻或神話,或許永遠是個神話。
結論:從以上介紹,我們可以看出,黑洞、白洞、蟲洞說起來都是“洞”,但不是普通的洞,而真正可以說有點像洞的,只有蟲洞,其余的兩個都是一種特殊天體。從根本上說,這三個“洞”都是引力場導致的現(xiàn)象或者說存在,但它們之間具有完全不一樣的性質,對人類未來的影響和作用也不一樣。
目前,科學家通過巨大努力和代價,已經拍攝出了第一張黑洞照片,證實了黑洞的真實存在。但白洞和蟲洞還只存在于理論階段,未來能不能發(fā)現(xiàn),能不能被人類所利用尚無法定論。
是否說清楚了?若有疑問,請在評論區(qū)留言,一起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chuàng)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