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中國人對芒果的過敏率竟高達百分之百!”
網(wǎng)上有人說人人都會對芒果過敏,這讓很多朋友對芒果心存疑慮,敬而遠之。
流言分析
這種夸大事實的說法是謠言。
首先,過敏反應因人而異,根本不存在所有人都對同一種過敏原過敏的情況,芒果也是如此。其次,有些人接觸芒果或芒果樹液時會發(fā)生不適,容易被誤認為芒果過敏,但這其實并不是食物過敏,而是對芒果表皮、樹葉中類似漆酚的化學物質(zhì)刺激的反應。對這類人,處理過的芒果肉是可以吃的。
芒果主要生長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因其果肉細膩、風味濃郁且營養(yǎng)價值高,廣受喜愛。然而,最近網(wǎng)絡上卻流傳著一種令人困惑的說法:“所有人對芒果都過敏,只是有些人癥狀輕,有些人癥狀重?!边@種看似“揭示真相”的說法迅速在社交平臺上傳播。那么,芒果過敏到底是怎么回事?吃芒果真的會讓所有中國人過敏嗎?還能好好吃芒果嗎?今天就讓我們一文說清。
網(wǎng)絡謠言截圖
芒果人人都過敏?
要了解“吃芒果是不是人人都過敏”,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什么是“過敏”。在醫(yī)學上,過敏是一種免疫系統(tǒng)的異常反應。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是用來識別并清除外來的有害物質(zhì)如細菌、病毒等。但在易過敏的人身上,免疫系統(tǒng)會錯誤地將某些原本無害的物質(zhì)也就是過敏原,當成敵人進行攻擊,從而引發(fā)一系列不適反應。但過敏反應因人而異,不存在所有人都對同一種過敏原過敏的情況。
例如,有人吃花生、海鮮或雞蛋就會過敏,有人對花粉、塵螨、貓毛敏感。而對于芒果,只有部分人體內(nèi)的免疫系統(tǒng)會把其中某些成分識別為過敏原,進而誘發(fā)瘙癢、紅疹、腫脹、甚至呼吸困難等癥狀。
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芒果仍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可以放心食用的熱帶水果。說“所有人都對芒果過敏”,不僅缺乏科學依據(jù),還會誤導公眾的健康判斷。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只要回想一下自己或親友吃芒果時的反應,想想是不是每個人都得對芒果“敬而遠之”,所謂“人人都對芒果過敏”的說法就不攻自破了。接下來,咱們再進一步詳細聊聊芒果讓人過敏的原理,以及如何應對。
芒果過敏
不一定是吃出來的
芒果引起過敏的原因主要有兩類,其中第一種,常常并不是“吃了芒果”,而是接觸芒果皮或樹液后引發(fā)的皮膚反應。這類反應與芒果的植物“家族背景”密切相關。芒果屬于漆樹科,與毒漆樹是同科植物,其果皮和樹液中含有類似漆酚的化學物質(zhì)。部分人對這種物質(zhì)高度敏感,哪怕只是手剝芒果、吃芒果時果汁接觸到嘴角,也可能在 24~72 小時內(nèi)出現(xiàn)紅腫、瘙癢、水皰等典型的皮炎,這種皮炎叫做接觸性皮炎。
接觸芒果皮可能引發(fā)的皮膚反應(來源:作者拍攝)
這類反應并不涉及常規(guī)的過敏抗體,而是由 T 細胞介導的第四型超敏反應。簡單來說,它更像是免疫系統(tǒng)對“接觸到的東西”產(chǎn)生過激反應,與一般的食物過敏原理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這種類型的過敏者對芒果果肉其實是耐受的,只要避免接觸果皮并徹底清洗干凈果肉,是可以安全食用芒果的。
相比之下,第二種才是真正典型的“食物過敏”。這是由于某些人對芒果果肉中的特定蛋白質(zhì)產(chǎn)生了過敏反應,屬于I型超敏反應,即 IgE 抗體介導的即刻型過敏反應。
在這類人群中,免疫系統(tǒng)錯誤地識別芒果中的過敏原蛋白質(zhì)為有害入侵者,產(chǎn)生特異性 IgE 抗體。一旦再次食用芒果,這些 IgE 會誘導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炎性因子,引發(fā)快速且劇烈的反應。
芒果芋泥椰奶冰沙((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臨床上,這類患者會在數(shù)分鐘至一小時內(nèi)出現(xiàn)口腔瘙癢、唇部腫脹、蕁麻疹,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哮喘、喉頭水腫,甚至過敏性休克。這種過敏的風險更高,不能通過簡單去皮或清洗來避免,一旦確診,通常建議完全避免芒果攝入并立刻就醫(yī)。
此外,除了以上兩種類型的過敏外,研究發(fā)現(xiàn)花粉過敏或乳膠過敏者更容易對芒果產(chǎn)生交叉過敏反應,這種現(xiàn)象源于不同過敏原之間存在的蛋白結構相似性。
擔心過敏
芒果到底怎么吃?
如前所述,不是所有芒果過敏都一樣,要先明確是哪一類過敏,才能決定是否可以“吃芒果”。
首先,需要區(qū)分是對芒果果皮過敏,還是對果肉中的蛋白質(zhì)過敏。如果只對芒果皮過敏也就是接觸性皮炎,這種情況較為常見,一般癥狀輕微,表現(xiàn)為嘴角或手部接觸后紅腫瘙癢。此類人群仍可能耐受果肉,只需在食用時嚴格避免皮膚接觸果皮。例如:由他人剝皮、徹底清洗果肉、使用叉子進食,避免果汁沾唇、食用前局部涂抹隔離保護霜如凡士林等降低皮膚吸收。
讓別人剝芒果皮(圖片來源:作者使用 AI 生成)
如果對果肉過敏也就是介導型食物過敏,這是嚴重的一類,通常不建議嘗試食用。如果確診,必須嚴格避免攝入,否則存在喉頭水腫或過敏性休克風險。如果自己無法判斷是哪類過敏,可以到醫(yī)院接受過敏原檢測,包括皮膚點刺試驗、特異性 IgE 檢測等。
雖然芒果可以通過加熱、酶促處理、冷凍、脫水等多種加工方式制成不同食品,但目前研究顯示,大部分芒果過敏原,特別是主要過敏原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在加工過程中依然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無論是加熱、機械破碎,還是酶促分解,這些處理方法通常不能有效降低芒果過敏原的抗原性。因此,即使是經(jīng)過加工的芒果制品,如芒果干、芒果果醬、芒果飲料等,仍有可能引發(fā)對芒果過敏個體的免疫反應。
芒果制品也有可能導致過敏(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因此,建議確診為芒果果肉過敏的人群應避免食用一切含有芒果成分的加工食品,即使經(jīng)過加工,也不能保證其對過敏患者的絕對安全。未來隨著加工工藝和過敏原去除技術的發(fā)展,或許可以實現(xiàn)過敏原性顯著降低的芒果制品,但目前仍需謹慎對待。
“邊吃芒果邊吃藥”
就能放心吃芒果嗎
一些朋友因為看到芒果可能導致過敏不敢下嘴,而另一些酷愛芒果的朋友,在明知自己吃芒果會過敏的情況下,會選擇提前服用抗過敏藥物以便享用芒果,例如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常見的抗組胺藥。
勸大家千萬不要這么做!
雖然服用抗過敏藥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緩解不適,因為這些藥物能夠阻斷過敏反應中釋放的組胺,減輕皮膚瘙癢、紅腫或打噴嚏等癥狀。但事實上,這種緩解只是控制表面癥狀,并沒有真正解決免疫系統(tǒng)對芒果的“錯誤識別”。
一邊吃芒果一邊吃抗過敏藥(圖片來源:作者使用 AI 生成)
每一次吃芒果的過程,依然會激活體內(nèi)的致敏機制,只不過由于藥物的干預,這一過程被暫時“壓制”了下來。換句話說,癥狀的消失并不意味著過敏反應沒有發(fā)生,而是被藥物“蓋住了”。這就像把火苗壓在灰燼下,表面看不到,但火并未熄滅。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反復的刺激有可能讓免疫系統(tǒng)逐步“升級反應”。一開始只是口腔輕微瘙癢或嘴唇紅腫,但在反復接觸芒果過敏原的情況下,免疫系統(tǒng)可能變得更加敏感,最終發(fā)展為更嚴重的過敏反應。
此外,長期依賴抗組胺藥來“壓過敏”,也可能帶來額外的健康隱患。雖然現(xiàn)代的抗過敏藥相對安全,但仍有可能影響肝臟代謝,或者造成注意力下降、嗜睡等副作用。如果因此產(chǎn)生“吃芒果就得吃藥”的心理依賴,不僅忽視了自身的過敏風險,也可能在無形中掩蓋了過敏反應升級的警示信號。
因此,“一邊吃芒果一邊吃藥”的做法并不推薦作為長期策略。對于已經(jīng)明確對芒果過敏的人來說,最安全的選擇仍是避免食用。
總結
沒有一種過敏原能讓每個人都過敏,說所有的人都對芒果過敏是無稽之談。而對于真正存在芒果過敏的人群,科學的態(tài)度應是明確自身過敏類型,必要時進行醫(yī)學檢測,并在醫(yī)生指導下調(diào)整飲食,而不是盲目依賴藥物“壓過敏”或輕信加工處理后的食品即可無憂。畢竟,緩解癥狀并不等于消除過敏反應,長期忽視潛在風險,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健康隱患。
照“謠”鏡
很多網(wǎng)絡謠言的特點是并非完全憑空捏造,這類謠言往往會片面夸大個別人身上存在的現(xiàn)象,比如本文中“人人都對芒果過敏”的說法。實際上,過敏是一種個體差異顯著的免疫現(xiàn)象,只有部分人對芒果中的特定成分敏感,大多數(shù)人可以安全食用。(作者:Denovo團隊)
來源:科學辟謠
初審:佟焱
復審:郎秋萍
終審:郭日新